新華網合肥1月24日電(記者鮑曉菁)“我和民警趕到現場的時候,看到孩子安靜地平躺在門板上,小身子已經沒有任何生命跡象。”華陽鎮派出所所長常星神色支票貼現悲傷地說。
  這是1月固態硬碟20日發生在安徽省望江縣的一起悲劇。9歲留守兒童小林(化名)在放寒假當天上吊自殺。就在這一天,他聽到了母親今年又不回家過年的消息。
  這一天,離2014年春節僅僅還有預防癌症食品11天。
  外婆說“你可憐哦,去鼎曜製冰機年你媽媽沒回來過年,今年又不回來過年哦!”
  2014年1月20宿霧日,是小林所在的華陽中心學校發放寒假成績單的日子。當天上午,大部分學生都由家長陪著到學校領成績單,只有小林是獨自一個人到校的。這個9歲的孩子,父母離異,且都在外地打工,因此從小就住在外祖父母與舅舅家中。
  “孩子這學期成績不太好,語文只考了40多分,所以那天從學校回來有點沒精神。”華陽鎮司閣村一名村幹部說。
  家人並沒有察覺孩子有何異常。下午3點左右,小林還詢問外婆是否去華陽鎮購物,並要求給他帶回兩隻筆芯。
  晚飯時一切似乎很平靜,小林吃了兩碗飯。但是事後,當家人拼命回憶孩子當時的舉動時,才發覺那些不同尋常的跡象:“他平時都在桌上吃飯,但那天卻只夾了些菜,端著碗站在飯廳門口吃,眼睛還直勾勾地盯著廁所。”家人說。
  據村民稱,就在那天晚飯前,小林外婆接到了女兒打來的電話。吃飯時,外婆告訴小林:“你可憐哦,去年你媽媽沒回來過年,今年又不回來過年哦!”
  誰也沒有預料到,可能就是從那時起,孩子開始安靜地策划起自己的死亡。晚上6點晚飯後,外婆洗完碗發現小林不見了,趕緊喊小林舅舅去找。他們很快發現令人震驚的一幕:小林懸掛在廁所的橫梁上,脖子上套著一種用來編織網兜的塑料繩。
  120急救趕到時,孩子已經沒有了生命跡象。晚上9點,家人報警。華陽鎮派出所和縣刑警大隊的民警經過現場勘測認為,孩子系窒息死亡,頸部傷處符合自縊特征。而翻閱孩子生前的學習用品、書本,均沒有找到他最後留給這個世界的隻言片語。
  一個9歲的孩子就這樣,悄無聲息地離開了人世。
  他知道爸媽離婚了,又都有新家了,沒人護著他
  記者採訪瞭解到,小林剛出生20多天就成了“留守兒童”:父親一直在外打工,母親帶著他回到外公外婆和舅舅家居住。兩年前,小林父母離異後,母親也出去打工,並且父母都已經分別組織家庭,父親甚至又有了一個孩子。
  “他父母的關係一直不好,這麼多年,他爸很少過問他的生活。”與小林同村的村幹部介紹,小林父母離異時,孩子被判給母親撫養,父親每年支付2600元生活費。但是這兩年,父親都沒給。小林曾經去找父親討要,父親推脫說會在他滿18歲後一次性給。
  令小林感到傷心和失望的應該不僅僅是父親。在華陽鎮中心學校讀一年級下學期時,母親再婚,將小林轉到了繼父家所在的村小。母親和繼父雙雙外出打工後,小林就由繼父的父親照顧。在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生活半年之後,小林又被外公外婆家“要回去”,轉到華陽鎮中心小學就讀。
  校長楊林慶說,小林已經讀到三年級,但他的父母從未陪他拿過成績單,平時學校開家長會,都是外公外婆和舅舅來參加。父親和母親在這一年中僅僅在學校出現過一次,平時也沒有與老師聯繫,關心孩子的學習。
  “學校里大部分學生都是留守兒童,其中父母雙雙在外打工的近200人,接近學校學生總數的四分之一。”楊林慶說,“但是,像小林這麼可憐的,只有他一個。”
  楊校長說,小林在學校比大多數孩子要聽話得多,“他也知道,自己爸媽離婚了,又都有新家了,沒人護著他。其他留守兒童的爸媽都會常常打電話給孩子,也會跟老師聯繫,所以孩子能感受到親情。但是小林都沒有。”
  記者採訪瞭解到,即使在小林自殺後,村幹部通知父親回家,父親起初還不願意。後經過村幹部勸說,父親也趕了回來。但是就在孩子的遺體前,母親和父親還起了爭執。
  “孩子母親要求孩子父親與她一起給孩子守靈,但是父親拒絕了。”村幹部說,在調解之下,父親答應拿出2000元錢給孩子置辦一副棺材,之後就再也沒有過問。
  孩子的猝然離去讓外公外婆悲痛不已。村幹部說,小林跟外公外婆很親,年近六旬的外公經常出去打零工補貼家用。每當外公的電瓶車出現的村口,小林都會與舅舅家的孩子一起去給外公推車。
  “爸媽在哪兒?”成為留守兒童錐心之問
  “對小林來說,母親不回家過年對他打擊很大。”校長楊林慶說,本來放寒假是留守兒童最快樂的時候,因為父母就快回家過年了。而小林父母已經重新組織家庭,平時不管不問,過年甚至都不回家,這種反差之下,孩子更覺得有一種被拋棄、無依無靠的感覺。
  安徽師範大學教授桑青松認為,對於孩子來說,有父母的地方纔是家。但是,留守兒童無法享受到正常的親情關愛。久而久之,無助感、失落感和被遺棄感逐漸形成,嚴重影響心理健康。農村留守兒童的異常心理有兩種典型“癥狀”:一是性格內向、孤僻、自卑、不合群、不善於與人交流;二是脆弱、脾氣暴躁、衝動易怒。
  專家認為,要讓留守兒童不再有“爸媽在哪兒”的錐心之問,首先要繼續拓寬留守子女跟父母隨遷到打工城市的路徑,讓他們享有入學、醫療等基本權利;其次,學校和社會機構應加強對留守兒童的心理疏導和干預;更重要的是,通過產業引導,讓農民實現就近工作,減少外出流動引發的家庭問題。
(編輯:SN095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bj03bjpxvj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